2026年江蘇農商行秋招面試熱點:“大思政課”
【模擬試題】
隨著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“大思政課”優質資源示范項目名單、精品項目名單公布,一批革命文物資源與“大思政課”建設深度融合的優秀成果,將有效發揮革命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,對此,請談談看法。
【答案解析】
1.概括話題,給出觀點。
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,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。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、激發愛國熱情、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。在思政課教學中用好用活革命文物,將革命文物資源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,對于提升育人效果,引導新時代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、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且現實的意義。
2.結合實際,多角度展開分析。
(1)革命文物資源與“大思政課”深度融合,能夠用好紅色資源,起到傳史育人的作用。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記錄者、承載者,無聲講述著“從哪里來”“到哪里去”的精神密碼,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,通過一件件珍貴文物,講好黨的故事、革命的故事、英烈的故事,開展好理想信念教育,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的愛國熱情、振奮民族精神,進而立志扎根人民、奉獻國家。
(2)革命文物資源與“大思政課”深度融合,是教學方法的創新,也是對課堂內容的豐富。比如,有些學校與革命場館開展共建實踐,探索現場教學、主題活動、志愿服務等活動,這些形式多樣、參與多元的教學活動,不僅把多方力量匯聚起來,更是以創新的工作載體、內容載體,提升著“大思政課”的實效性。
3.結合實際,談踐行。
未來,我們要善用“大思政課”我們要善用之。與現實結合起來,與紅色資源融合起來,這對廣大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、更多期待。
(1)搭建好平臺,暢通學校思政課教師到紀念館、博物館交流培訓的渠道,支持高校加強本地革命文物資源研究闡釋和活化利用;
(2)培養好隊伍,推動思政課教師深入學習革命文物承載的歷史文化知識,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價值,并結合革命文物,針對不同學齡的青少年,設計不同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,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。
文章來源:網絡整理
|